Sunday, March 20, 2005
Most of the winners of Taiwan National Crafts Award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one craft. Their concentration and long-term endeavor result in astonishing masterpieces manifesting true beauty and abundant range of emotions. I want to be as good as them, with the same passion and dedication.
Monday, March 07, 2005
台灣的文化
某次前往愛丁堡訪友
第一天 一群台灣留學生幫我們接風
席間一位學生 劈頭就說:台灣沒有文化
在座所有人一陣愕然
然後七嘴八舌討論起何謂文化
以及台灣的優點
甚至有人激動辯了起來
事後朋友告訴我
那位學生非常討厭台灣的一切
連男友都只交往外國人
之後與好友聊起這件事
她反問我
如果我不認為台灣沒有文化
那麼 請我舉例 所謂台灣的文化是什麼
我一時也說不上來
最後舉了美食小吃當作反例
卻覺得心虛
一個文化的形成 總需要長時間累積
在台灣 有什麼好東西是經過長時間累積
可以拿出去放在世界的舞台上而大放異彩的?
是雲門?明華園?侯孝賢?
為什麼看不見更多政府資源流向這些辛苦耕耘的團體
總是任其自生自滅
歐洲的設計有長遠的藝術底子為沃土
美國憑藉靈活的商業管理技巧累積雄厚資源
配合與歐洲的交流 也能獨霸一方
亞洲也有悠久而多於的文化背景
雖然歷經文革 殖民統治
還備受"崇洋媚外"態度的忽略與折磨
但長久累積的文化資產還是相當雄厚
台灣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是很有利的資源
可惜現在"去中國化"才算政治正確
才算愛台灣
選舉語言的操弄不負責任
造成的傷害卻讓人又氣又心急
一次在倫敦街頭與一位文質彬彬的先生閒聊
他對台灣有印象 因為"製造業很出名"
不知道五年十年後 台灣會以什麼出名
希望那時候
在國外遇到的朋友不會再把台灣當成泰國了
第一天 一群台灣留學生幫我們接風
席間一位學生 劈頭就說:台灣沒有文化
在座所有人一陣愕然
然後七嘴八舌討論起何謂文化
以及台灣的優點
甚至有人激動辯了起來
事後朋友告訴我
那位學生非常討厭台灣的一切
連男友都只交往外國人
之後與好友聊起這件事
她反問我
如果我不認為台灣沒有文化
那麼 請我舉例 所謂台灣的文化是什麼
我一時也說不上來
最後舉了美食小吃當作反例
卻覺得心虛
一個文化的形成 總需要長時間累積
在台灣 有什麼好東西是經過長時間累積
可以拿出去放在世界的舞台上而大放異彩的?
是雲門?明華園?侯孝賢?
為什麼看不見更多政府資源流向這些辛苦耕耘的團體
總是任其自生自滅
歐洲的設計有長遠的藝術底子為沃土
美國憑藉靈活的商業管理技巧累積雄厚資源
配合與歐洲的交流 也能獨霸一方
亞洲也有悠久而多於的文化背景
雖然歷經文革 殖民統治
還備受"崇洋媚外"態度的忽略與折磨
但長久累積的文化資產還是相當雄厚
台灣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是很有利的資源
可惜現在"去中國化"才算政治正確
才算愛台灣
選舉語言的操弄不負責任
造成的傷害卻讓人又氣又心急
一次在倫敦街頭與一位文質彬彬的先生閒聊
他對台灣有印象 因為"製造業很出名"
不知道五年十年後 台灣會以什麼出名
希望那時候
在國外遇到的朋友不會再把台灣當成泰國了
Saturday, March 05, 2005
強國與設計
目前工業設計發達的國家
多有輝煌的歷史
國力曾強極一時
到世界各地殖民過
散佈本國文化同時帶回多元的文化元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
即使經過戰爭的摧殘
一絲不茍的德國人仍做出好車子
荷蘭人以水利工程建築創造奇蹟
驕傲的法國人與義大利人領導著時尚
西班牙人享受著、保護著祖先的遺產悠哉度日
北歐人在嚴竣的天候中細細以珍貴的自然資源打造懾人的精品
因為曾經強盛 所以熟悉好東西、好日子
懷抱"把東西做好"的堅持
和全體相對多了一點責任感與無私的共識
反應在政策上
讓國力維持強盛的良性循環得以進行
裡頭的很多元素
忙著把小孩丟進no Chinese的幼稚園
拿種檳榔跟賣蛋韃的精神來做事業
政府拿著人們的銀子好施小惠買選票
人人一張樂透在手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要做出什麼好東西恐怕有點困難
頂多運氣好的領些股票發個小財
更好的中個頭獎
然後能窩在醜陋的瓷磚建築裡頭
看著週邊或遠處其他破落的建築沾沾自喜罷了
多有輝煌的歷史
國力曾強極一時
到世界各地殖民過
散佈本國文化同時帶回多元的文化元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
即使經過戰爭的摧殘
一絲不茍的德國人仍做出好車子
荷蘭人以水利工程建築創造奇蹟
驕傲的法國人與義大利人領導著時尚
西班牙人享受著、保護著祖先的遺產悠哉度日
北歐人在嚴竣的天候中細細以珍貴的自然資源打造懾人的精品
因為曾經強盛 所以熟悉好東西、好日子
懷抱"把東西做好"的堅持
和全體相對多了一點責任感與無私的共識
反應在政策上
讓國力維持強盛的良性循環得以進行
裡頭的很多元素
- 經濟基礎
- 敬業態度
- 對傳統文化根基的珍視、保存、傳承
- 擺脫傳統包袱創造的勇氣
- 有良心的政府與一群頭腦清醒、積極監督的人民
(才有可能妥善運用資源
把丟防波塊和蓋超豪華警局的錢拿來做點正事)
忙著把小孩丟進no Chinese的幼稚園
拿種檳榔跟賣蛋韃的精神來做事業
政府拿著人們的銀子好施小惠買選票
人人一張樂透在手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要做出什麼好東西恐怕有點困難
頂多運氣好的領些股票發個小財
更好的中個頭獎
然後能窩在醜陋的瓷磚建築裡頭
看著週邊或遠處其他破落的建築沾沾自喜罷了
Friday, March 04, 2005
英文的重要
觀看著Alias 的教學影片
是英文授課
講解得非常精采
比我花了大錢上的補習班課程好很多
畢竟是原廠的教學光碟
之前讀工業設計史
總覺得翻譯本讀來不是枯燥
就是資訊稀少
簡體翻譯本就更可怕了
中文教材選擇又不多
所以上了MIT的OCW網頁
在Media Arts and Science的參考書目找到了這本書
Twentieth Century Design
一看就迷上了
這本書不算容易讀
對歷史不好的理工科系學生來說
少了許多背景知識支持
但即使只憑字義去了解
讀這本書也值回票價
首先作者Jonathan M. Woodham功力深厚
不只是把發生過的事全部列出來
歌功頌德一番就算寫了一部設計史
而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脈絡下
交代了各種設計思潮的萌芽、發展、影響
並介紹同時期西方各國的設計風格
雖然難免有作者的主觀評論在裡頭
而且有些地方把美國的影響寫得太過重要
個人無法完全認同
但作者绝不會只講好話
也不會很本位主義地認為設計能解決一切問題
想了解西方的設計史
本書提供了清楚的輪廓與一些值得探討的論點
依賴中文的教材恐怕很難達到同樣的目的
不是要否定掉本土歷史研究者的努力
但雙方研究資源與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容忽視
就用中文來研究東方的工藝與文化
用英文來接觸西方的東西吧
當然用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也很好
但門檻似乎又更高了一點 學習資源也不若英文豐富
反正這本書我看得很感動
又很感慨
南韓已經在翻譯這本書了
2005年會出版
在台灣的人可能還是得自求多福讀原文本
不然等著讀韓文本吧
人家的設計會起來不是沒有理由的
如果有人很早就放棄英文的
可不可以再把英文抓回來讀
英文好沒什麼了不起
美國地鐵的乞丐英文說得一定比我溜
但它實在是個有力又方便的工具
放掉太可惜了
還有
建議不要隨便找一家補習班花冤枉錢
花錢又浪費時間
有心的人不妨利用寒暑假或轉職的空檔
到台大語言中心上個全日班
不然自己拼命念也可以
事在人為
是英文授課
講解得非常精采
比我花了大錢上的補習班課程好很多
畢竟是原廠的教學光碟
之前讀工業設計史
總覺得翻譯本讀來不是枯燥
就是資訊稀少
簡體翻譯本就更可怕了
中文教材選擇又不多
所以上了MIT的OCW網頁
在Media Arts and Science的參考書目找到了這本書
Twentieth Century Design
一看就迷上了
這本書不算容易讀
對歷史不好的理工科系學生來說
少了許多背景知識支持
但即使只憑字義去了解
讀這本書也值回票價
首先作者Jonathan M. Woodham功力深厚
不只是把發生過的事全部列出來
歌功頌德一番就算寫了一部設計史
而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脈絡下
交代了各種設計思潮的萌芽、發展、影響
並介紹同時期西方各國的設計風格
雖然難免有作者的主觀評論在裡頭
而且有些地方把美國的影響寫得太過重要
個人無法完全認同
但作者绝不會只講好話
也不會很本位主義地認為設計能解決一切問題
想了解西方的設計史
本書提供了清楚的輪廓與一些值得探討的論點
依賴中文的教材恐怕很難達到同樣的目的
不是要否定掉本土歷史研究者的努力
但雙方研究資源與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容忽視
就用中文來研究東方的工藝與文化
用英文來接觸西方的東西吧
當然用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也很好
但門檻似乎又更高了一點 學習資源也不若英文豐富
反正這本書我看得很感動
又很感慨
南韓已經在翻譯這本書了
2005年會出版
在台灣的人可能還是得自求多福讀原文本
不然等著讀韓文本吧
人家的設計會起來不是沒有理由的
如果有人很早就放棄英文的
可不可以再把英文抓回來讀
英文好沒什麼了不起
美國地鐵的乞丐英文說得一定比我溜
但它實在是個有力又方便的工具
放掉太可惜了
還有
建議不要隨便找一家補習班花冤枉錢
花錢又浪費時間
有心的人不妨利用寒暑假或轉職的空檔
到台大語言中心上個全日班
不然自己拼命念也可以
事在人為
女生設計三
就像Teal Triggs在這篇辯論中提到的
同儕設計師到了業界工作
男性被賦予較多的責任與信任(當然也會辛苦一點)
(In this case, corporate design identity)
而女性卻有意無意被指派較輕鬆/不重要的工作內容
若是
1. 這名女設計師沒有自覺 沒有去爭取
2. 或是爭取仍然無法改變她的處境
3. 或是男同事忙著設計她卻得撥出可觀的心力忙著爭取
日子久了
兩個人在專業領域上所能得到的成長自然會有差異
這個差異將更能加深其他人的刻板印象
"看, 女生果然不行吧!"
"不行還那麼兇,整天吵著要做這做那"
然後惡性循環下去
所以無論會不會遇到這種狀況
女性設計師都得具備一定程度的自覺
包括專業能力的培養(一開始就技不如人也沒什麼好說的)
和關鍵時刻爭取的企圖心
就像不一定會感冒還是得常常運動提高免疫力
等感冒就來不及了(咳咳)
同儕設計師到了業界工作
男性被賦予較多的責任與信任(當然也會辛苦一點)
(In this case, corporate design identity)
而女性卻有意無意被指派較輕鬆/不重要的工作內容
若是
1. 這名女設計師沒有自覺 沒有去爭取
2. 或是爭取仍然無法改變她的處境
3. 或是男同事忙著設計她卻得撥出可觀的心力忙著爭取
日子久了
兩個人在專業領域上所能得到的成長自然會有差異
這個差異將更能加深其他人的刻板印象
"看, 女生果然不行吧!"
"不行還那麼兇,整天吵著要做這做那"
然後惡性循環下去
所以無論會不會遇到這種狀況
女性設計師都得具備一定程度的自覺
包括專業能力的培養(一開始就技不如人也沒什麼好說的)
和關鍵時刻爭取的企圖心
就像不一定會感冒還是得常常運動提高免疫力
等感冒就來不及了(咳咳)
女生設計二
說到女生設計
想到一個根本的問題
如果一個設計師夠好
其性別似乎不會構成太大問題
好的設計師總是很搶手的
比較值得探討的是
1.
一個人要怎麼樣
才能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
2.
大環境有沒有提供足夠的養分與均等的機會
使女生在付出與同儕男性相同努力的情況下
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的機會也是均等的
以機率的方式提第2個問題
因為不想說出努力就會成功這種觀念
一個設計師能不能成功和創業家一樣
有天時地利人和許多機運的成分存在
何況設計師又多了天份的限制,努力不一定能彌平差距
只是提供幾個思考方向
讓身為女性的自己
將來在走這條路時有些可以著力的觀點
目前方向有兩個
(一) 產品裡頭的兩性思維
(二) 女性設計師的處境 優勢與劣勢
好繼續思考下去
想到一個根本的問題
如果一個設計師夠好
其性別似乎不會構成太大問題
好的設計師總是很搶手的
比較值得探討的是
1.
一個人要怎麼樣
才能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
2.
大環境有沒有提供足夠的養分與均等的機會
使女生在付出與同儕男性相同努力的情況下
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的機會也是均等的
以機率的方式提第2個問題
因為不想說出努力就會成功這種觀念
一個設計師能不能成功和創業家一樣
有天時地利人和許多機運的成分存在
何況設計師又多了天份的限制,努力不一定能彌平差距
只是提供幾個思考方向
讓身為女性的自己
將來在走這條路時有些可以著力的觀點
目前方向有兩個
(一) 產品裡頭的兩性思維
(二) 女性設計師的處境 優勢與劣勢
好繼續思考下去
組織與人物
1. Teal Triggs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UK)
Org: Women's Design Research Unit (WD+RU)
Founder: Teal Triggs, Liz McQuiston, 1995
Area: visual design
Member: Sian Cook, Karen Mahony
資料來源
Org: Women's Design Research Unit (WD+RU)
Founder: Teal Triggs, Liz McQuiston, 1995
Area: visual design
Member: Sian Cook, Karen Mahony
資料來源
思考方式
網頁的版面要是怎樣
有許多公式可套
可是我不想要太邏輯的那種
一定要結構清楚嚴謹 一目了然嗎
可不可以隨興之所至
東長一塊
西貼一區呢
什麼樣的網站結構最方便讓人胡思亂想
跟我的大腦結構最為類似呢
偶爾迷個路 卻發現有趣的東西
做得到嗎做得到嗎
有許多公式可套
可是我不想要太邏輯的那種
一定要結構清楚嚴謹 一目了然嗎
可不可以隨興之所至
東長一塊
西貼一區呢
什麼樣的網站結構最方便讓人胡思亂想
跟我的大腦結構最為類似呢
偶爾迷個路 卻發現有趣的東西
做得到嗎做得到嗎
定位
架站要有定位
英文網頁還是中文網頁?
想提供什麼樣的訊息與服務?
先擬定一個目的出來
把一個目的做得很好
再擴充其他的功能
免得分散心力
在台灣很多念設計的人不喜歡看英文的東西
所以大約會先做中文
而且英文的相關資源比較多,不急著去做
或是中英對照的版本
中文網站跟英文網站的結構要完全相同嗎
先做個完全相同的
這樣不必架構兩份網站
只要做翻譯就好
方向:
1. 成為一個接觸英文資源的管道
讓台灣的設計師可以接觸女性與設計的相關英文資源
內容可以包括
a) 女性設計師與作品介紹,或具有女性意識的產品介紹
b) 書籍介紹
c) 女性的人體工學與心理學
d) 具有女性意識的藝術作品、電影、文學、藝術家介紹
資源蒐集做好了之後,希望可以進一步建立
2. 討論女性與設計的場所
新聞蒐集,提供更即時的資訊
順利的話,終極目標是建立
3. 女性設計師社群
串聯國內,然後兩岸三地,最好全世界的女性設計師網路
哈哈
想得好遠喔
忽然有力了起來
英文網頁還是中文網頁?
想提供什麼樣的訊息與服務?
先擬定一個目的出來
把一個目的做得很好
再擴充其他的功能
免得分散心力
在台灣很多念設計的人不喜歡看英文的東西
所以大約會先做中文
而且英文的相關資源比較多,不急著去做
或是中英對照的版本
中文網站跟英文網站的結構要完全相同嗎
先做個完全相同的
這樣不必架構兩份網站
只要做翻譯就好
方向:
1. 成為一個接觸英文資源的管道
讓台灣的設計師可以接觸女性與設計的相關英文資源
內容可以包括
a) 女性設計師與作品介紹,或具有女性意識的產品介紹
b) 書籍介紹
c) 女性的人體工學與心理學
d) 具有女性意識的藝術作品、電影、文學、藝術家介紹
資源蒐集做好了之後,希望可以進一步建立
2. 討論女性與設計的場所
新聞蒐集,提供更即時的資訊
順利的話,終極目標是建立
3. 女性設計師社群
串聯國內,然後兩岸三地,最好全世界的女性設計師網路
哈哈
想得好遠喔
忽然有力了起來
架站
想要架個網站
放對產品設計的一些想法
大約有三個主題:女性、中國、與環保
進度會從女性先開始
sustainable design已有許多資源
中國熱又在發燒
女性與設計目前找到的資源不算多
想貢獻點心力
這一屆的光寶設計獎
評審裡頭沒有一位是女性
的確女性設計師少
但評審群中0:100的比例是否誇張了點
看到這個網站
知道文學的領域裡有人這樣付出與努力
很感動
台灣目前還算是3C重鎮之一
想為市場上普遍陽剛的設計
貢獻一些不同的元素
雖然現在剛決定轉行
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與影響力
就從蒐集資料做起吧
這樣出國唸書時有個方向
被作業操的時候也有支持的力量
放對產品設計的一些想法
大約有三個主題:女性、中國、與環保
進度會從女性先開始
sustainable design已有許多資源
中國熱又在發燒
女性與設計目前找到的資源不算多
想貢獻點心力
這一屆的光寶設計獎
評審裡頭沒有一位是女性
的確女性設計師少
但評審群中0:100的比例是否誇張了點
看到這個網站
知道文學的領域裡有人這樣付出與努力
很感動
台灣目前還算是3C重鎮之一
想為市場上普遍陽剛的設計
貢獻一些不同的元素
雖然現在剛決定轉行
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與影響力
就從蒐集資料做起吧
這樣出國唸書時有個方向
被作業操的時候也有支持的力量